被偷走的三年,疫情如何扭曲了我们的时间感知
2023年春天,当我在超市看到有人习惯性地掏出手机扫码时,突然意识到一个荒诞的事实——我们竟然已经与疫情共处了整整三年,更令人不安的是,这三年仿佛被某种神秘力量压缩了,在记忆中呈现出一种不真实的短暂感,朋友聚会时,大家不约而同地感叹:"怎么一晃就三年过去了?"这种集体性的时间感知扭曲,背后隐藏着疫情时代独特的心理机制。
心理学中有个称为"时间知觉"的概念,指人们对时间流逝快慢的主观感受,正常情况下,大脑通过新鲜体验和记忆密度来标记时间流逝,疫情期间,我们生活的物理空间被压缩,日复一日的居家办公、两点一线的生活轨迹,创造了一种诡异的"时间扁平化"效应,神经科学研究表明,当人处于单调环境中,大脑的海马体产生的记忆印记相似度极高,导致后期回忆时难以区分时间节点,产生"时间飞逝"的错觉。
我采访了32岁的市场总监林小姐,她的描述极具代表性:"2020年春节封城的情景还历历在目,中间的记忆却像被抽走了,直接跳到了现在。"她的手机相册印证了这种断裂——2020年充斥着自制面包和居家运动的照片,2021年几乎空白,2022年则全是核酸检测截图,这种记忆的"碎片化存储"正是时间感知扭曲的物质证据,认知心理学家指出,人类需要多样化的时空标记物来构建连续的时间叙事,而疫情剥夺了我们旅行、聚会等天然的时间标记事件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不同代际对这三年感知的差异,对高中生而言,疫情覆盖了他们整个青春期关键阶段,三年显得异常漫长;而对职场人士来说,居家办公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,三年转瞬即逝,这种差异揭示了时间感知的相对性——当生活节奏被迫改变时,我们的内在时钟也随之紊乱,老年群体则表现出另一种时间错位,独居老人往往感觉时间停滞,而需要照顾孙辈的老人则觉得时间不够用。
疫情还创造了一种新型的"社交时间悖论",线上会议消除了地理距离,却扭曲了时间距离,跨国团队凌晨开会成为常态,人们活在多个时区叠加的状态中,我的邻居张医生描述了这种荒诞:"早上参加纽约的病例讨论会,下午查房,晚上又和伦敦专家连线,一天仿佛被拉长成了48小时。"这种时间叠加效应导致许多人出现慢性疲劳,却说不清时间都去哪儿了。
在文化层面,疫情重塑了我们对未来的想象,过去,人们习惯以五年、十年为单位规划人生;超过三个月的计划都显得奢侈,这种"短期主义"的时间观深刻影响着经济决策和个人发展,书店店主王先生告诉我:"以前顾客爱买成功学和长篇小说,现在畅销的是速食菜谱和短篇集。"这种变化暗示着集体心理的时间视野收缩。
科技在疫情期间既是时间扭曲的帮凶,也是解药,视频会议压缩了沟通时间,却也消除了会前寒暄、会后闲聊这些宝贵的时间缓冲带,算法推送创造了个性化的时间泡泡,每个人活在自己的信息时区里,但另一方面,云端存储和数字足迹又为重建时间秩序提供了可能,我试用过一款叫"时间地图"的APP,它通过整合手机中的定位、照片、消费记录,帮助用户重新梳理疫情期间的时间线,效果出奇地治愈。
面对这种集体性的时间感知失调,个体如何重建健康的时间感?柏林时间心理学研究中心建议采用"微型里程碑法"——不是制定年度计划,而是每周创造一个小型仪式感事件,如周三固定尝试新菜谱,周六下午手写一封信,这些微小但确定的仪式,能在时间流中打下稳固的锚点,我在实践中发现,记录"三件好事"的日记法尤为有效,它强制大脑识别日常中的变化点,抵抗记忆的均质化。
企业管理者也注意到了这种时间感知变化带来的挑战,某科技公司HR总监告诉我,他们取消了传统的年度考核,改为季度"成长对话",因为员工普遍反映"一年太长,等不到反馈",教育领域同样在调整,一些学校将学期制改为模块制,每个模块8-10周,以匹配学生缩短的注意力周期,这些制度创新反映了社会组织对时间形态变化的适应性调整。
站在疫情渐远的今天回望,那被偷走的三年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口罩和健康码的记忆,更是一种深刻的时间创伤,但这种扭曲也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与时间的关系,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说:"时间是发明,否则什么都不是。"或许疫情教会我们的是:在时间的荒漠中,唯有主动创造差异性的体验,才能抵御记忆的熵增,找回属于自己的人生节奏。
当我们终于能摘下口罩自由呼吸时,或许也该摘下心理上的"时间口罩",重新学习感受时间的质地,被压缩的三年已经无法找回,但我们可以确保未来的时间不被虚度——不是通过填满每个空隙,而是通过在每个当下保持清醒的感知,毕竟,对抗时间飞逝的唯一解药,就是全然地活在时间之中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