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封日,成都的时间如何被疫情重塑?
2022年9月19日零时,成都宣布全面解封,这个看似简单的日期背后,却隐藏着一个关于现代都市时间秩序的深刻命题——当疫情来袭,城市的时间不再均匀流淌,而是被切割、扭曲、重组,成都的抗疫历程,恰如一场关于时间的社会学实验,揭示了现代性时间制度在极端状态下的脆弱与韧性。
一、疫情前:成都的"标准时间"图谱
解封日之所以重要,正因它标志着城市时间秩序的恢复,疫情前的成都,与所有现代都市一样,运行在精密的时间齿轮上,清晨七点的地铁早高峰,午间十二点的商务午餐,傍晚六点后的春熙路繁华,构成了这座城市的标准时间表,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·杜尔凯姆所称的"社会时间"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——时间不是自然现象,而是集体生活的产物。
成都特有的"慢生活"节奏,实则是工业化时间与传统文化时间协商的结果,茶馆里的盖碗茶与CBD的咖啡杯共享同一时空,既遵循着全球资本的时间纪律,又保留着地方性的时间弹性,这种独特的时间生态,使成都在中国城市中具有特殊的时间标识度,德国社会学家哈特穆特·罗萨会认为,这正是现代社会"加速逻辑"与地方"减速策略"的巧妙平衡。
二、封控期:时间制度的崩溃与重构
2022年7月疫情爆发后,成都的时间秩序开始瓦解,9月1日的全城封控像一记重拳,击碎了原有的时间结构,企业停工、学校停课、交通停滞,马克斯·韦伯笔下的"理性化时间"突然失效,取而代之的是以核酸检测为节点的全新时间体系——社区喇叭成为居民的"生物钟",防疫人员的敲门声重构了家庭的时间边界。
封控期间,成都人经历了多重时间异化,一方面是被迫的"时间过剩",居家办公模糊了工作与休息的界限;另一方面是"时间匮乏",抢菜、团购、查看防疫通知占据了大量心理带宽,法国哲学家亨利·柏格森所说的"绵延"体验被碎片化,人们陷入德国思想家本雅明描述的"同质而空洞的时间"中。
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成都"时空伴随者"概念的发明,这个诞生于成都防疫实践的名词,将传统的时间-空间关系彻底重构,当物理距离被转化为时间轨迹的重叠,个人的时间维度突然具有了公共意义,这或许是数字时代时间政治化的一个典型案例。
三、解封日:新旧时间秩序的交接仪式
9月19日的解封因此具有了人类学家维克多·特纳所说的"过渡仪式"意义,零时这个精确时刻的选择本身就有象征性——它既是前一天的终结,也是新一天的开始,暗示着时间的重启,社交媒体上刷屏的"解封了"不仅传递信息,更是在进行集体时间认知的同步校准。
解封后的成都呈现出时间恢复的复杂图景,早高峰的车流重现,但密度有所减弱;写字楼的灯光再亮,但到岗率分阶段提升,这种非同步的恢复过程,印证了社会学家芭芭拉·亚当的观点:时间重建不是简单的钟表复位,而是多维度的社会协商。
成都人特有的时间智慧在此时显现,火锅店外迅速排起的长队,既是对传统时间节奏的急切回归,也包含着对可能再次失去的潜在焦虑,这种矛盾心理,构成了齐格蒙特·鲍曼所言"液态现代性"的时间表征——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摇摆。
四、后解封时代:时间伤痕与韧性
解封不等于时间创伤的完全愈合,部分行业的时间节奏永久改变——远程办公成为选项,商业中心的黄金时段被重新定义,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·布迪厄的"惯习"理论在此得到验证:危机改变了人们的时间 dispositions(倾向),这种改变将持续影响后疫情时代的社会互动。
但成都也展现出惊人的时间韧性,两个月后的跨年夜,天府双子塔下的万人倒数,成为城市时间活力回归的宣言,这种反弹不仅体现在经济数据上,更深刻地反映在市民重新掌握时间自主权的心理状态中,美国社会学家埃维尔特·罗杰斯会将其视为社会系统适应冲击的典型案例。
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数字技术对时间重建的双重作用,健康码虽然退出,但疫情期间强化的数字时间管理能力被保留,线上会议、预约制、非接触服务等新时间实践,正在与传统时间模式形成新的合成体,这或许预示着曼努埃尔·卡斯特尔所预言的"网络社会时间"的加速到来。
五、成都经验的普遍启示
成都的疫情时间史,实则是现代城市面对风险社会的缩影,当全球化使各地时间制度趋同,疫情却迫使城市发展出地方性的时间应对策略,成都的"时空伴随"管理、分区分级解封等创新,体现了在地智慧对全球危机的回应。
这一过程也暴露了现代时间制度的深层矛盾,我们既依赖严格的时间规范维持社会运转,又在危机中渴望时间的弹性,德国哲学家尤尔根·哈贝马斯所说的"系统世界"与"生活世界"的时间冲突,在疫情中被放大,成都的实践提示我们:未来的城市时间治理需要在这两极间寻找动态平衡。
站在人类纪的视角,疫情或许只是时间秩序面临的诸多挑战之一,气候变化、能源转型、AI革命都将以不同方式扰动我们的时间体验,成都的解封日因此超越地方意义,成为思考人类如何重建时间认知的一个切口,当法国哲学家保罗·利科告诫我们"时间是叙述的构造"时,成都的疫情叙事恰恰展示了社会如何通过重新讲述时间来修复自身。
2022年9月19日零时,成都解封,这个时间点将被载入城市编年史,但它的真正价值在于提醒我们:时间从来不只是钟表上的数字,而是人类共同编织的意义之网,当灾难撕裂这张网,修复它需要的不仅是技术性方案,更是对时间本质的集体再思考,在这一点上,成都的经验,值得所有现代城市品读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