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何时终结,当人类不再问这个问题的时候

"疫情什么时候才能彻底结束?"——这个简单的问题背后,隐藏着人类对确定性的永恒渴望,从2020年初至今,这个问题被重复了无数遍,在家庭餐桌、在政府会议、在学术研讨、在社交媒体,我们期待一个确切的日期,仿佛那将是一切的终点,生活重启的按钮,但或许,真正的问题不在于疫情何时结束,而在于我们何时能够停止追问这个问题本身。

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,1918年大流感期间,人们同样在等待"结束"的那一天,报纸上充斥着"疫情即将过去"的乐观预测,政府急于宣布胜利,民众渴望回归正常,然而病毒并不遵循人类的日程表,那场疫情实际上持续了两年多,在全球造成约5000万至1亿人死亡,耐人寻味的是,它并非以某种戏剧性的方式"结束",而是逐渐淡出公众视野,成为医学教科书中的一个章节,当我们翻阅那些发黄的报纸,会发现当时的困惑与今天如出一辙:为什么专家们不能给出一个确切答案?为什么政府措施前后矛盾?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结束?

现代社会的线性时间观念让我们难以理解疫情的"终结",我们习惯于有明确起点和终点的事件:战争以条约签署结束,比赛以哨声告终,项目以交付完成,但流行病遵循的是生物逻辑而非人类逻辑,病毒不会因总统宣布"任务完成"而停止传播,也不会因我们厌倦了防疫而自动消失,人类历史上从未真正"消灭"过任何一种呼吸道病毒,我们只是学会了与之共存,当我们执着于寻找那个想象中的终点时,实际上是在用错误的地图导航未知领域。

将目光转向东方,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循环时间观提供了另一种思考框架。《易经》讲"无平不陂,无往不复",老子言"反者道之动",都揭示了一种起伏往复的世界观,在这种视角下,疫情不是一条需要走到尽头的隧道,而是季节更替般的自然现象,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《挪威的森林》中写道:"死不是生的对立面,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。"同样,病毒或许也将成为人类生态的一部分永存,而非必须彻底清除的敌人,这种认知虽然令人不安,却可能更接近真相。

疫情何时终结,当人类不再问这个问题的时候

心理学研究显示,人类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极低,哈佛大学的一项实验证明,当人们知道自己将接受电击时,其焦虑程度远高于已经确定会接受强烈电击的情况,不确定性本身比确定的痛苦更令人煎熬,这解释了为何"疫情何时结束"这个问题如此挥之不去——我们宁愿要一个残酷的答案,也不要无尽的等待,社交媒体时代放大了这种焦虑,算法推送给我们的永远是"最新变种""病例激增""长期后遗症"等最令人不安的信息,形成持续的集体心理创伤。

值得反思的是,我们对"彻底结束"的执念可能源自现代性制造的幻觉,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在《风险社会》中指出,现代社会试图通过技术控制一切风险,创造了一个"安全"的假象,疫情撕破了这层面纱,暴露出人类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根本脆弱性,我们渴望"彻底结束",实质上是想回到那个可以假装风险不存在的过去,但正如贝克所言,在风险社会中,没有"回头路",只有学习与不确定性共处的新智慧。

医学人类学家凯博文的研究表明,不同文化对疾病的叙事方式深刻影响其应对效果,将疫情视为一场需要"打赢"的战争,可能导致对短期胜利的过度追求而忽视长期策略;将其视为必须"清除"的污秽,可能引发对感染者的污名化;而将其理解为需要调适的生态变化,则可能导向更可持续的应对方式,中国传统文化中的"和而不同"思想,或许比西方的"征服自然"更适应当下的挑战。

疫情何时终结,当人类不再问这个问题的时候

在实践层面,停止追问"何时结束"并不意味着放弃防控,而是将注意力转向更有建设性的问题:如何建立更具韧性的公共卫生系统?如何平衡防疫与其他社会价值?如何照顾最脆弱群体?冰岛在疫情期间没有实施严格封锁,而是通过强大的检测、追踪和社会支持系统实现了良好效果;新西兰早期采取"清零"策略为疫苗接种赢得时间,后期则灵活调整政策,这些案例显示,当社会不再纠结于"结束日期",反而能找到更务实的应对之道。

个人层面同样如此,心理学中的接纳承诺疗法(ACT)认为,试图消除所有不适感往往适得其反,真正的心理健康在于带着不适继续有价值的生活,将"疫情结束"作为生活重启的前提条件,实际上是对当下的否定,那些在疫情期间仍能保持心理平衡的人,往往不是最乐观的,而是最能接纳不确定性的人,他们不问"何时结束",而是问"此刻我能做什么"。

站在更广阔的历史维度看,疫情或许是人类进入"后确定性时代"的转折点,气候危机、地缘政治动荡、技术伦理挑战等复杂问题都不会有明确的"解决之日",法国哲学家莫兰提出的"复杂性思维"指出,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答案,而是思考复杂性的能力,当人类停止追问"疫情何时结束",开始思考"如何在不确定中建设有韧性的文明",或许才是真正的成熟时刻。

疫情何时终结,当人类不再问这个问题的时候

疫情终将从紧急状态转变为常态背景,就像1918年大流感那样不被每日提起,但这一转变不会发生在某个特定的纪念日,而是在无数个平凡的早晨,当我们不再第一件事就查看感染数字,当口罩不再是出门前的必要考虑,当"疫情时期"成为过去式的话语,到那时,我们或许会意识到,"结束"从来不是一个时间点,而是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。

人类历史上,我们曾成功与无数威胁共存——饥荒、战争、疾病,每一次都不是因为威胁消失了,而是因为我们改变了,疫情真正的"终结"或许就在我们停止等待它终结的那一刻,当我们有勇气直视不确定性的深渊,并依然能够歌唱的时候。

发表评论

评论列表
admin 2025-04-03 1# 回复
经典之作,回味无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