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肃疫情数字背后,被遗忘的西北角与沉默的大多数
当上海、北京、广州的疫情数据占据热搜头条时,西北大地上的甘肃正经历着另一场静默的抗疫之战,甘肃省卫健委最新通报显示,截至2023年11月,全省累计报告确诊病例XXXX例,现有无症状感染者XXX例,这个数字放在全国疫情版图上或许并不起眼,但对于地广人稀、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甘肃而言,每一组数据背后都是沉甸甸的生命重量,疫情三年多来,甘肃人民用特有的坚韧与沉默应对着这场持久战,他们的故事不该成为被忽略的西北角。
甘肃最新疫情数据呈现出"总体平稳、局部波动"的特点,根据省卫健委每日通报,当前新增感染者主要集中在兰州、天水等中心城市,但值得警惕的是,河西走廊沿线县市也出现了零星散发案例,与东部省份相比,甘肃的感染率维持在较低水平,但病死率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.2个百分点,这一反差暴露出西部地区在重症救治能力上的短板,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一项研究显示,甘肃每十万人口ICU床位数为3.2张,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,这种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均衡,使得同样的确诊数字对甘肃意味着更大的压力。
在分析感染人群结构时,一个被忽视的现象浮出水面——农村老年群体的"沉默感染",由于检测覆盖率、就医意识等因素,相当一部分农村老年感染者未被纳入官方统计,笔者在定西市安定区走访时发现,多个村庄存在"扛病"现象,老人们将咳嗽、乏力等症状归咎于"受凉"或"老毛病",直到症状加重才就医,此时往往已发展成肺炎,这种未被数据捕捉的"灰色感染",可能成为影响疫情真实传播评估的盲区。
疫情对甘肃经济的影响远比数字显示的更为深远,作为旅游大省,甘肃2023年前三季度旅游收入同比下滑31%,莫高窟、麦积山等王牌景区接待量不足疫情前四成,张掖市某民宿老板马女士告诉记者:"往年这时候忙着接待看胡杨林的游客,今年院子里落叶都快堆成山了。"更令人忧心的是特色农产品的滞销,天水花牛苹果、陇南花椒等优质农产品因物流受阻价格暴跌,农民守着"金果子"却面临返贫风险,省统计局数据显示,疫情导致全省约12.3万务工人员被迫返乡,这些"回流劳动力"给本就脆弱的农村经济带来额外负担。
在抗疫资源配置上,甘肃面临着特殊的"地理困境",全省面积相当于四个浙江省,但三甲医院却集中在兰州一地,当疫情在酒泉市下辖的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暴发时,最近的负压救护车需要驰骋600公里才能抵达,这种"远水难救近火"的困境,使得甘肃独创了"骑马核酸队"、"骆驼送药队"等具有西北特色的防疫方式,在甘南藏族自治州,基层卫生员要骑马穿越海拔4000米的垭口才能为牧民接种疫苗,这些动人的场景却很少进入主流媒体报道的视野。
教育领域的"数字鸿沟"在疫情中愈发凸显,当城市学校熟练开展线上教学时,甘肃仍有17%的农村学生因缺乏智能设备或网络信号无法参与网课,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某教学点负责人透露:"我们老师每天要走十几里山路,把作业送到学生家门口。"这种"马背上的教育"延续了知识火种,却也折射出教育公平的严峻现实,更令人揪心的是,农村留守儿童因学校停课失去免费营养餐,发育迟缓率出现反弹迹象。
面对挑战,甘肃人民展现出令人动容的韧性,在兰州某隔离小区,居民们自发组织"阳台音乐会"互相打气;敦煌研究院利用闭馆期加速推进数字化工程;无数社区工作者在零下20度的寒夜里坚守卡口,这些平凡英雄构筑起陇原大地的防疫长城,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甘肃中医药的独特贡献,全省97%的确诊病例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,岐黄故里交出了一份独具特色的"甘肃答卷"。
疫情终将过去,但留下的思考不应随风而逝,甘肃的抗疫实践提醒我们:在关注宏观数据的同时,更要看见那些"沉默的少数";在赞美城市抗疫奇迹时,别忘了还有无数乡村医生在默默守护;当讨论疫情防控成本时,应该听见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特殊诉求,或许,真正的防疫共同体意识,始于我们能否平等地关注每一片土地上的生命故事,哪怕是遥远西北角那些不易被听见的声音。
甘肃的疫情数据不只是报表上的数字,它是2800万陇原儿女共同书写的生存史诗,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这片古老的土地,看到的不仅是抗疫的艰辛,更有人类面对灾难时最本真的互助与勇气,这些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当代故事,终将成为我们民族集体记忆的一部分——关于如何在不完美的条件下坚持希望,关于怎样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生命至上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