屏幕那端的守护,疫情下我的家教故事
一、引子:从教室到云端
2020年初,新冠疫情席卷全球,原本熙熙攘攘的校园突然安静下来,作为一名家教老师,我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——从面对面的授课,变成了隔着屏幕的远程教学,起初,我对这种转变充满担忧:网络是否稳定?学生能否适应?教学效果会不会大打折扣?这段特殊的家教经历,却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韧性和温度。
二、第一次“网课”:手忙脚乱的开始
记得第一次线上授课时,我和学生小雅(化名)都显得格外紧张,她的妈妈提前半小时就发消息问我:“老师,软件怎么登录?摄像头怎么开?”而我则反复调试设备,生怕出现卡顿或延迟。
课程开始后,问题果然接踵而至——小雅的声音断断续续,我的板书在屏幕上显得模糊不清,甚至有一次,网络突然中断,我们不得不重新连接,课后,我感到有些挫败,但小雅却发来一条语音:“老师,虽然有点卡,但我还是听懂啦!”
那一刻,我意识到,线上教学虽然困难重重,但只要学生愿意学,我就不能放弃。
三、适应与创新:寻找最适合的方式
为了提升教学效果,我开始研究各种线上工具:
互动白板:替代传统黑板,让解题过程更清晰。
录屏软件:把难点录下来,方便学生课后复习。
游戏化学习:用在线小测验和闯关模式激发兴趣。
我也调整了教学节奏,每20分钟就停下来询问:“能跟上吗?需要我再讲一遍吗?”渐渐地,小雅的学习状态越来越好,甚至主动在课后发作业给我批改。
四、不仅仅是知识:心理陪伴同样重要
疫情期间,许多孩子长期居家,心理压力增大,小雅也不例外,有一次上课时,她突然情绪低落,原来是因为父母工作太忙,她感到孤独。
我没有急着讲题,而是和她聊了半小时,听她倾诉烦恼,并鼓励她每天写“情绪日记”,后来,她的妈妈特意发消息感谢我:“孩子说,和您上课是她最放松的时候。”
这件事让我明白,家教不仅是传授知识,更是在特殊时期给予孩子情感支持。
五、家长的配合:教育是双向奔赴
线上教学的成功,离不开家长的配合,小雅的妈妈每天都会督促她按时上课,并主动反馈学习情况,有一次,她发现小雅做作业时容易分心,便和我商量对策,我们决定采用“番茄工作法”——学25分钟,休息5分钟,效果立竿见影。
但并非所有家长都能如此投入,我曾遇到另一位学生小杰(化名),他的父母工作繁忙,很少过问学习,结果,小杰经常缺课,作业也敷衍了事,我尝试和家长沟通,但他们总是说:“老师,您多费心,我们实在没时间管。”
这让我意识到,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亚于学校教育,如果家长缺席,再好的老师也难以弥补。
六、收获与成长:我的教学感悟
这段疫情期间的家教经历,让我收获良多:
1、教育的本质是“连接”,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,只要用心,就能传递知识。
2、灵活调整方法,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,比固守传统更重要。
3、心理关怀不可或缺,尤其在特殊时期,孩子的情绪需要被看见。
4、家校合作是关键,家长的支持能极大提升学习效果。
七、尾声:回归线下,但记忆永存
疫情逐渐平稳,我的家教工作也恢复了线下模式,但那段“云端授课”的日子,却成为我最珍贵的回忆。
小雅在最后一次网课时对我说:“老师,等疫情结束,我一定要当面谢谢您!”而现在,每当我走进她家,看到她书桌上整齐的笔记和自信的笑容,我就知道,那段隔着屏幕的守护,没有白费。
疫情改变了世界,但也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在困境中坚持、如何在变化中成长,而我的家教故事,正是这段历史的一个微小却温暖的注脚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