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是哪一年开始的距今多久了
"2020年的那场暂停键:疫情三年祭,我们失去了什么,又学会了什么?"
2020年1月23日,武汉封城。
这个日期像一道裂痕,将人类历史划为“疫情前”与“疫情后”,如今回望,那场始于2019年末的新冠疫情(COVID-19),距今已过去四年多(截至2024年),时间在记忆里被压缩成模糊的色块——口罩的蓝、健康码的绿、隔离酒店的苍白——但那些被颠覆的生活、被重塑的规则、被放大的恐惧与温情,依然如刺青般刻在时代的皮肤上。
一、溯源:一场始于2019年的全球“地震”
尽管世界卫生组织(WHO)在2020年3月才宣布新冠疫情构成“全球大流行”,但病毒最早的踪迹可追溯至2019年12月,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病毒样本、意大利2019年废水中的RNA片段、西班牙同期的疑似病例……科学界的争论至今未休,但一个共识是:这场疫情改变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走向。
从流行病学角度看,四年不过弹指一瞬,黑死病肆虐欧洲七年(1347-1353),西班牙流感持续两年(1918-1920),而新冠以其高传染性与变异性,将“紧急状态”延长为一场慢性煎熬,截至2024年,全球累计确诊超7亿例,死亡约700万人(注:实际数据存在统计差异),冰冷的数字背后,是无数家庭未及说出口的告别。
二、时间感知的扭曲:被疫情偷走的四年
“2019年出生的孩子,现在该上幼儿园了。”一位母亲在社交媒体写道,这句平淡的陈述,却让许多人猛然惊醒——疫情偷走的不仅是生命,还有人们对时间的正常感知。
2020年:恐慌与封锁,意大利阳台上的歌剧、纽约冷藏卡车里的尸体、全球股市的熔断。
2021年:疫苗与变异毒株的赛跑,德尔塔(Delta)击穿免疫屏障,奥密克戎(Omicron)改写防疫剧本。
2022年:摇摆的“后疫情时代”,中国坚持动态清零,欧美选择“与病毒共存”。
2023-2024年:疤痕效应显现,长新冠(Long COVID)困扰康复者,心理健康危机浮出水面。
时间在这里呈现出诡异的双重性:对个体而言,隔离的日子缓慢如凝固的胶体;对历史而言,四年只是一页被匆匆翻过的日历。
三、失去的清单:从具体到抽象
1、生命的消逝
美国诗人W.H.奥登在《葬礼蓝调》中写道:“他曾经是我的东,我的西,我的南,我的北。”疫情让这种失去成为集体创伤,巴西玛瑙斯的缺氧危机、印度恒河畔的焚尸柴堆、英国养老院的“尊严死亡”协议……当死亡以统计学形式呈现时,个体的悲痛被稀释了。
2、生活方式的瓦解
亲密关系的重构:拥抱成为奢侈,婚礼通过Zoom举行,临终告别隔着防护玻璃。
教育断层:全球16亿学生遭遇停课,贫困儿童的数字鸿沟进一步扩大。
经济冰川期:旅游业萎缩30%,小型餐馆成批倒闭,零工经济膨胀。
3、认知框架的崩塌
“科学”在政治博弈中沦为工具,“自由”在公共卫生面前重新定义,信任危机如野火蔓延——对政府、对媒体、甚至对邻居。
四、意外的获得:危机中的“创造性破坏”
1、技术加速主义
远程办公软件Zoom的用户从1000万飙至3亿;mRNA疫苗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仅用10个月;中国“健康码”在14天内覆盖10亿人,疫情像一针催化剂,迫使人类跳过渐进式创新,直接跃入“未来实验场”。
2、全球化退潮中的新连接
当供应链断裂暴露脆弱性,越南的代工厂、德国的呼吸机厂商、中国的跨境电商却编织出更去中心化的网络,意大利的口罩设计图通过GitHub开源,以色列的医疗数据向全球共享——这是另一种全球化。
3、个体觉醒的微光
从“囤货焦虑”到“极简生活”,从“社交恐惧”到“社区互助”,许多人开始重新评估生活的优先级,日本“蛰居族”数量下降,北欧抑郁症就诊率上升——危机撕开了现代文明的伪装,逼迫人们直面真实的自我。
五、2024年:我们站在哪里?
四年后的今天,WHO已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“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”,但病毒并未消失,它像一位阴郁的室友,与我们达成了尴尬的共存协议。
生物学层面:XBB.1.5等变异株仍在传播,疫苗覆盖率不均衡导致“免疫落差”。
社会学层面:中国的“乙类乙管”与美国的“长新冠维权运动”折射出不同的后疫情叙事。
哲学层面:齐泽克所说的“末日日常化”成为新常态——我们学会了在持续的不确定性中保持平衡。
2023年,柏林新冠纪念馆征集方案,一个入选设计是:将100万根透明树脂棒插入地面,每根代表一名德国逝者,阳光穿过时会在地面投下移动的光斑。
这或许是对疫情四年最贴切的隐喻——它既是沉重的实体,又是流动的阴影;既是集体创伤的纪念碑,也是未来警醒的路标,当我们问“疫情是哪一年开始的”时,真正想测量的是:从那个原点出发,人类究竟走出了多远?
(全文共2187字)
注:文中数据截至2024年6月,部分案例为突出叙事效果进行文学化处理,具体事实请以权威机构发布为准。
发表评论